笔墨之上的书法意象哲学——王羲之书法尺牍《药草帖》欣赏
文◎赵磊
导读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河中,意象始终以其丰富的内涵与深远的影响力,成为艺术创作的重要组成。艺术家们不仅通过意象传递审美情趣,更深层次地嵌入了哲理思考。书法,作为一种典型的意象载体,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迎来了理论与实践的大发展,“取意”与“取象”的辩证关系成为了理论探讨的焦点。
王羲之对“取意”与“取象”的深刻见解,无疑推动了整个书法艺术的进化。王羲之深知书法创作首先是一个内在动机的展现,提出了“令意在笔前”的理念,强调书法创作过程中立意的至高无上地位。对他来说,书写的准备阶段并不只是关乎技艺的掌握,更要求书法家在心中有充分的沉淀与积累,意象的构建以先行一步。这样一来,书法作品才能凝聚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力量。
其次,意与象在王羲之的书法哲学中并非割裂,而是互为表里,互相依托。王羲之认为“意”需要以“象”为载具来具体化,正如他的书法作品所显示的,每一笔势必自然流畅,每个字形都刚劲有力,恰如其分地映射出“意”的内涵。王羲之之所以能成为书法史上不朽的大家,正是因为他在“意”与“象”之间找到了完美的平衡点。而这种平衡不仅是技艺上的,更是哲思上的。
王羲之的书法艺术成就,其作品之所以能跨越千年仍显鲜活,是因为他重视“意”的统领和导向,在此基础上注入“象”的形式感与美。王羲之之笔下的书法,不仅为后人研习提供了技巧上的典范,更是在审美与哲学上给予深远的启示。
在当代,王羲之的书法艺术理念仍对我们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。一方面,它告诉我们艺术创作不是空洞的形式追求,而是要有情感与思想的内在充实;另一方面,它也提醒我们在传统与现代的艺术探索中寻找平衡,既要重视技艺的传承与发展,也要注重个性与情感的真实表达。通过这样的双重视角,我们可以更加充分地理解艺术作品背后的文化意蕴及其审美价值,同时也能在书法艺术的实践中更接近那个笔墨之上的境界。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欣赏王羲之书法尺牍《药草帖》,文末附释文。
版本一《十七帖》三井本
图片
版本二《郁冈斋墨妙法帖》(缺字)
图片
版本三《十七帖》上野本
图片
版本四《十七帖》上海图书馆本
图片
版本五《邻苏园法帖》
图片
【释文】
彼所须此药草,可示,当致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